據《華盛頓郵報》8月6日報導,許多公司,像惠普、史丹利百得、樂高等企業,近年來一直在調整其供應鏈,要么為了避免超級大國之間競爭帶來的風險,要么為了產地更接近消費者。
因此,中國作為全球制造業中心的作用,可能遭遇加入世貿組織以來最嚴峻的挑戰。墨西哥、越南、泰國在不斷蠶食中國的獨霸地位,盡管這些國家缺乏中國那樣的體量及世界級的基礎設施。
報導表示,目前美國人花在購買進口產品上的支出,每6美元中就有1美元用于中國產品,而新冠疫情前是4美元就有1美元花在購買中國產品上。美國官方數據顯示,今年頭5個月,美國從中國的進口暴跌24%。
隨著制造商越來越青睞區域供應系統,而不是全球供應鏈,墨西哥今年稍早時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。自2018年美中貿易戰以來,墨西哥、加拿大和中國交替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。
美國本土制造業方面,7月的采購經理人指數(PMI)從6月的46小幅升至7月的46.4,低于預期的46.9?;跉v史經驗,制造業 PMI 低于50顯示制造業收縮,低于48.7往往表明整體經濟在收縮。
分行業來看,煤炭和石油產品 PMI 處于擴張區間,家具、紡織、非金屬礦物制品和化工的新訂單有所增長,顯示建筑和出行的相關需求上升。而此外的服裝、羽絨制品、塑料與橡膠制品、食品飲料等行業新訂單指數下降。